她能出圈,多亏了这三字
王濛那个关于妈妈张晓霞的演讲,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单位看的,第二遍是在家看的,两遍都是一样,从头到尾看完了,一秒不差。
看第二遍的时候,小王坐在我旁边刷手机,十几分钟后,王濛的演讲结束,小王说:“这演讲稿是谁给她写的?写挺好。”没想到啊,他跟着我一起把这个演讲视频听完了。
为什么王濛的这个演讲能出圈呢?
一方面当然是她的素材好。她的妈妈张晓霞,几乎是万千中国母亲的缩影,隐忍、包容、有爱,她们的思维方式或许是不进步的,但她们的不进步才换得了子女们的向前一步。
另一方面是素材和文字的完美融合。有些素材很好,但没有合适的文字体现也无法出圈,王濛妈妈张晓霞的故事有了很强大的文字载体,文字是有生命的,是可以隔着屏幕传递的。
但关于王濛的演讲出圈,我还有一个看法,我觉得和“东北话”有关系。
这个演讲很亲切,没有高高在上的学术气质,它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去讲一个很朴实的故事。再加上王濛的东北话一出现,这个故事变得更家常了。
王濛一开始是有些紧张的,几分钟后逐渐进入状态,当她用东北话说自己小时候长得赖赖唧唧,一切都对味了,给人感觉来qie(客)了、上炕了、热闹了、真诚了。甚至看到最后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公开的、大型的演讲,而是在一个东北小菜馆,王濛一边吃着串儿一边跟我一个人唠。
东北话有一种很接地气的私密感。不管有多少人在场,不管聊的是多么正式的话题,只要东北话一出,立马变成了一对一的炕上。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央视采访本山大叔,大概是问他创作小品的初衷是否要输出价值观,这其实是个蛮大的话题,但本山大叔用东北话回了一句:教育啥啊,大过年的大家开心就行了呗。
就是这样一句话,一下子就解开了严肃气氛,跟坐我家饭桌一边喝白酒一边聊天没啥区别。
我一直觉得语言和文字都是很有神奇魅力的东西,东北话的神奇在于它很清楚,和普通话接近,就算是一些当地习惯用语,外地人也不会听得一头雾水,我大学室友是江西人,哇她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我以为她在讲外语。
同时东北话又特别有力量,一字一句铿锵有力,语调能快速吸引听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功的喜剧演员都是东北人,他们确实有先天优势,能在最短时间内将语言和语气输出给观众。
我特别爱看一些东北视频博主拍的段子,真得承认人家就是天赋型选手,本来就有表演欲望,再加上东北话,观众瞬间有了观看心理。没有歧视其他地域视频博主的意思,只是事实摆在这里,有时候“会说东北话”是一个捷径。
东北话几乎可以兼顾一切以语言为主的场合,不管是小品还是演讲,因为这些场合的主旨都是让大家听进去,让大家在短时间内进行感受。
就像王濛,她那么自然亲切地讲起妈妈张晓霞的故事,让人感觉就像是吃完晚饭下楼遛弯和邻居的一场对话,沉浸又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