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弥补小时候的自己?
这两天霉霉在澳大利亚开演唱会,有网友拍到周杰伦和昆凌也去了现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杰伦算得上“五好老公”,虽然昆凌跟着他到处巡演,但不工作的时候,周杰伦是真的有在陪昆凌,或者说将更多关注放在了家里。
往前倒二十年,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周杰伦婚后竟然是这种状态,不过这也是有迹可循的,中国人和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而天才和原生家庭关系更甚。
周杰伦有首歌叫《爸我回来了》,里面唱着:不要再这样打我妈妈,我说的话你甘会听。
因为这首歌,大众一度认为周杰伦的父亲是个家暴男,其实并不然,周杰伦说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朋友的父母出现婚姻问题找他吐槽,他有了灵感之后写下。
周杰伦一再表示他和父亲的关系没有那么糟糕,但很显而易见的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周杰伦,和妈妈那边的亲人似乎更亲近一些。
他有张专辑叫《叶惠美》,妈妈的名字;有首歌叫《外婆》,是写给外婆的,伴唱是他表妹,歌词是“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要简单”。
周杰伦和父亲之间的交流可以说亲近又疏远,沉溺在尴尬里。
坊间传闻周杰伦父亲曾默默跑到学校看儿子打篮球,也曾为了激励儿子考大学买了一辆摩托车当礼物。其实双方确实没有天大的矛盾,后来周杰伦出了名挣了钱还送了一辆车给父亲,但两个人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亲近。
真正的缓和点在周杰伦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开拍,他让父亲客串演一个生物老师。后来周父接受采访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父亲节礼物。
为什么?
我是这样理解的。其实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最不值得一提的可能就是钱,周杰伦送豪车,约等于送钱,很好但也很生分。而让父亲参演他的电影,从另一角度来看,是周杰伦开始接纳父亲,让父亲参与到他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外乎是一种真正的家人之间的亲近。
现在周杰伦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家庭,不排除有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他身为父亲,也许希望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紧密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密。或者,他也是在变相弥补小时候的自己。
比周杰伦和他父亲关系更甚的是朗朗和他父亲郎国任。朗朗和周杰伦一样,他们都处在所谓的“天才阵营”里。
郎国任是传说中的“虎爸”。儿时痴迷二胡,但由于时代原因无法在音乐学院学习,进厂成了一名工人。77年恢复高考,郎国任提着一口气去考学,成绩不错,但因为谎报年龄被取消了入学资格。后来郎朗出生,郎国任将这份“大志”寄托在郎朗身上。
我一直觉得老天是很眷顾郎国任的,比如郎朗很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艺术天分,两岁半在家看《猫和老鼠》,看完之后就可以用家里的钢琴弹出基本旋律,十二岁就拿下了国际奖项冠军。
可正是因为这份天赋,郎国任在郎朗身上投放的期待值更高,所做出的牺牲也更大。
郎国任很早便辞去工作,专心陪郎朗在北京学琴,家里的经济重担压在郎朗母亲一人身上。
我想郎朗应该很早熟,他的孩童时期应该充斥着父亲孜孜不倦的教导,让他用点心争口气,毕竟父母为他牺牲太多。
也确实是很压抑,郎朗曾经在自传里提到过很多个童年窒息瞬间。
比如郎朗因为在学校练琴晚回家了一个小时,郎国任声嘶力竭喊着“你上哪儿了,回来这么晚,你这个没信用的家伙,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
随后郎国任递给郎朗一个药瓶说“吃了这些药片”,那瓶药是强药效的抗生素。郎朗跑到阳台上想要躲开郎国任,但此时郎国任说“如果你不吞药片,那就跳楼!现在就跳下去!”
自传里郎朗说:我害怕他会把我从阳台上扔下去,在那一刻,我感到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我想象自己从十一层楼摔下去,脑袋落在人行道上摔得粉碎,我的血,我的生命一点点从我身体里流走。
郎朗成材的故事很险,又或者可以称之为——幸好他成材了。如果郎朗没有考上顶级音乐学院,没有成为钢琴大师,故事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不敢想但一定惨烈。
成名是蛮重要的,重要的不只是挣了钱获得了声誉,而是长大后的成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一些童年经历导致的心理缺失。
郎朗和他的父亲没有很强烈的对抗,甚至在择偶上面,都秉承着父亲的要求找了一个不算娱乐圈人士、家境优越、没什么野心、会安心结婚生子的吉娜。但不能说郎朗对父亲没有任何心理反抗,不然他不会在自传里写下那么多儿时经历,关键是那么多细节、对话他都记得清楚,可见小时候的种种都在郎朗心中留下了印记。
郎朗成名后疯狂上综艺也是一种迟来的叛逆。
上综艺一方面是大环境不好,为了挣钱;另一方面,我总觉得郎朗有隐隐和父亲意愿进行对抗,他不要做飘在天上的钢琴家,他要带着媳妇儿上综艺,要去做一些毫无形象可言的游戏……这可能是他成名之后,拿到主动权之后对自己释放的自由。
郎朗也好,周杰伦也罢,在我看来都是很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没有什么闹翻天的矛盾,但很长一段时间,双方隔阂着,没有出口。
有人曾告诉我,人这一生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融入家庭,然后是和家庭分割,最后是再次融入家庭。
第一次融入家庭是我们出生到完全有能力担负起个人生活。那是被动的,无法选择的,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很多人选择在经济独立之后和家庭做分割。
我有一个朋友小时候被家里管得很严,家人会告诉她晚上不能吃西瓜,西瓜性凉对女孩子身体不好。现在她一个人在北京漂着,有天晚上逛超市看到了西瓜,想起家里人从不让她晚上吃西瓜,然后想都没想拿起一个西瓜结账、回家、开吃。
就是这样,我们在年轻时和家庭进行分割,大多数是去满足自己之前没有被满足的意愿,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一回,和自己看不惯的家庭琐事说拜拜。
但最后,我们可能会再一次融进家庭,主动地、甘愿地。
不过周杰伦和郎朗倒是开始进入了第三阶段,他们经历了想要大声sayno和家庭对着干的阶段,变得温润、好脾气、任意被调侃、心甘情愿去接纳家人或按照家人的意愿行事。
而中国人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是一辈子都解不开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