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天下 > 电视 >

《南海归墟》大结局特效引吐槽海洋冒险奇观功亏一篑

时间: 小采 电视

本周,探险类剧集《南海归墟》正式开通了大结局“超点”,观众支付25元可提前解锁大结局。该剧因前半段展示了大量扎实的海洋奇观而备受关注,但直通大结局后却被观众批评后续特效实在拉胯,“五毛钱特效”重现,最终让该剧的收官未能画上圆满的句号。

中式海洋冒险风格有特色

在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中,《南海归墟》在被影视改编前就被认为是较难呈现的一部。剧集讲述胡八一探险小队受考古教授之托,前往传说中的“归墟”所在地珊瑚螺旋海域寻找沉船和秦王照骨镜。故事全程几乎都发生在海洋之上,因此要求该剧的拍摄基本都要依赖特效实现。

剧集的前半段还是很好地完成了涉及海洋的水戏,神秘的幽灵船三叉戟号几乎都是实景搭建,为了模拟船只行驶在大海中的运动,剧组将船舶上的戏份分解成甲板、底舱、生活舱、船尾、船头等不同部分,用物理引擎来模拟海洋的波浪、风力和船的运动,以满足拍摄需求。

据介绍,《南海归墟》的特效是整个IP改编系列里最复杂的,全片90%的镜头是视效镜头,几乎现有的所有类型的复杂视效都被用以呈现此次全新的海洋冒险。为了更好地呈现原著中宏大而神秘的归墟场景,主创团队在摄影棚中下挖近两米的土坑,用以固化搭建近百米长的异形水池,预埋水循环和造浪系统,再在水池中搭建十余组海底场景,以克服场景与水接触面的视效难题。剧中先后出现了大拥沙、海蛇、巨型章鱼、鲛人等海底虚构异兽,冒险团队一路在海洋上遭遇的海上风暴、打标血船以及进入归墟后的奇观景象,几乎都细节满满,造型逼真,形成了独特的中式海洋冒险风格。

剧集前半段的视觉呈现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国产剧观众对冒险类题材特效水平的要求,剧集所架构的归墟之地(恨天部古城遗址所在地)为核心的中式深海奇观探险世界源于中国古代典籍的阐述,也打破了过去西式冒险类题材的固有手法,剧中恨天部创制的古法“火箭”奔月更是彰显了独特的古代先民智慧,这也让该剧呈现出独特的中式海洋奇观想象及文化底蕴。

“五毛钱特效”重现拉低水准

从对IP的改编还原来看,《南海归墟》前半段之所以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还在于其忠实地还原了原著的种种细节和描述,剧中核心人物的人设再度通过剧情树立,而新出现的疍民阮黑一家和明叔等人,也个性鲜明,探险小队分工明确,形成了难得的稳定结构。

但当观众付费直通大结局后,12集之后的剧情却整体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归墟内的奇观整体表现还算合格,但探险小队误打误撞碰见了归墟内的鲛人,就莫名其妙地和鲛人大战了三百回合,生生从12集打到了13集,大有强行充数凑时长的嫌疑。剧中鲛人的造型也显得十分粗糙丑陋,特效水准让人一言难尽,被观众吐槽“五毛钱特效”,直接拉低了整部剧的整体特效水准。

动作戏部分的呈现也显得莫名其妙,与鲛人的大战居然配上了英文歌曲背景乐,打斗也只有来回重复地冲撞与躲闪,动作毫无设计可言,打斗全程也毫无章法。

这让《南海归墟》的收官总结最终只能“成也特效,败也特效”。国产冒险题材近年来因投资预算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其实已经出现过不少优秀的特效内容,今年年初《三体》中纳米材料切船的视觉奇观就毫无违和感,精良的制作也印证了国剧可以达到的水平。《南海归墟》的海洋戏其实整体上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但失败的鲛人特效归根结底在于异兽动物的造型和设计缺乏精细度,哪怕是在过场戏中出现的形象,也不应降低要求。

1700